查看原文
其他

惨过等出外翁:一个关于侨批的故事

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-10-23

     

侨批故事多,充满苦和乐。

因为自小生长在有着陈慈黉故居和樟林南盛里的著名侨乡澄海,所以对不少侨眷家庭很熟悉。童稚时代的不少玩伴、和少年时期的不少同学,都是侨眷家庭的孩子。通常来说,这些家庭的生活都是小康的,最少不会饿肚子,穿着也比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要好得多。我记得,村里的第一条羽裤(毛料裤子)、第一套西装、第一台番车(进口缝纫机)、第一架“克家路”或者三枪脚踏车(进口自行车),都是来自侨眷家庭。俗语说番畔钱银唐山福,一封封的侨批,就像一根根输血管,番客们在番畔干苦力赚来的血汗钱,滋养了潮汕侨乡的成千上万个家庭。

【说明】文章中加粗文字为录音材料。


似乎,侨眷家庭就是幸福和富裕的代名词。然而,由于经常到小伙伴家里去玩儿的缘故,很不幸,我却看到了这些幸福家庭光环笼罩下的、在阴暗角落里暗自啜泣的“乌衫旦”(青衣旦)——在家里苦苦等待着漂洋过海去番畔谋生的丈夫、上要奉养丈夫父母、甚至祖父祖母,下要养育跟自己一起留守的儿女的苦命女人,她们演绎的是一出跨度长达半生以上的人间悲剧。远在番畔的“翁”(“翁”读同“氨”,丈夫),何时能衣锦荣归,那只能听天由命了。几年能回来一次的,就算幸福了;“翁”在外国娶了番婆二人(二房太太)、十年八年回来老家看“草头”(结发妻)一次的,也算幸运了;有的只度过了新婚之夜就去过番、然后如泥牛入海无消息的,就更悲剧了,这些留守女人就等于一辈子守了活寡。

这样的留守妇女,在潮汕侨乡,不是一个两个,十个百个,而是成千上万!潮汕俗语形容人的悲惨之极云:惨过等出外翁,就是最直白的极端诉状。而一封以“手布诗”形式写给“出外翁”(在番畔的丈夫)的唐山批(从潮汕原乡寄往番畔的批信),杜鹃泣血般地诉尽了思夫成疾的留守女人的苦难:

 

          提起笔,泪如丝;

字未写,先悲啼。

啼冤家,无仁义;

无批信,已十年。

          莫不是,忆着番邦美娇女;

莫不是,忘却唐山结发妻;

莫不是,忘记堂上老公婆;

莫不是,无想膝下有娇儿。

……


  而最近,澄海作家陈继平的一篇《南砂女人》的微信推文,引起了一阵子圈内的轰动,从而又引出了一封刚发现不久的77年前南砂乡一位即将乘坐末班轮船远去香港的丈夫(名先敬,字修智)留给妻子——一位未来的留守女人的家书,读起来也不免令人唏嘘:

 

       琴:愚因微利赴香,一路水陆平安,无须介介。堂上大人甘旨,尚须克意奉承,方不负余之所托也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自古商人重利轻别离,男人重利轻女人,而这聊聊数十字,谆谆嘱咐的是克意奉承公婆,对妻子倒是一句也不用安慰了。而此去水迢迢、路遥遥,(名乐琴)就此成为了千千万万的留守女人之一,守着“出外翁”的嘱托,守着这封信,过了几十年,直至去世。 


丈夫犹如远航的船,乘风破浪,追名逐利;妻子就像码头上系缆绳的石墩,而家就是港湾。无论船有多大、航程有多远,船总要回到港湾、牢牢地系在石墩上,好好地整修一番。这样,港湾里就有了笑语呢喃,就有了歌声婉转,就有了琴瑟和谐。相反,假如那艘远航的船“一片帆去到石力埠(新加坡)”,然后无痕无影,系船绳的石墩就成为了天天等船(夫)归来的望夫石;港湾里因为没有了船而失去了笑声,失去了歌声,失去了幸福。可悲复可叹的是,潮汕侨乡的大部分留守女人,最后都成了这冷冰冰的、没有人来温热她的望夫石

 

呜呼哀哉!当我们为潮汕姿娘的重情守礼、相夫教子、尊老爱幼、柔婉雅致唱赞歌的同时,难道不该回头反思反思这恪守妇道的传统美德的残忍吗?

 

【说明】本文照片来自网络资料。


【阅读链接】

1、潮汕方言:潮人的精神家园

2、斐姑娘及其《汕头方言词典》

3、暹罗峇囝,有人食人,无人食影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